分享高职高考语文社会话题作文素材_惠州星华教育高职高考
今天惠州星华教育老师给大家分享高职高考语文社会话题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有用。
广州日报:“摆拍的正能量”苍白无力
毛梓铭
日前,一则“男子拉起男童拯救两个家庭”的暖新闻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一男子在车辆启动前,及时拉开躲在车后的男孩,避免了一场事故。许多网友转发、点赞,为男子的义举拍手叫好。然而经核实,该视频纯属摆拍,是河北一农民小伙的创意而已。
从网友对视频的点赞、叫好中,不难看出,善心可以感染,可以传递,可以在人人效仿和践行中凝聚强大力量。可问题是,善心不是简单的概念,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在真、善、美的体系中,我们才能对善的意义做出更好的概括。它是助人为乐的举动,是诚以待人的风范,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若弄虚作假也可称之为善,那这样的善行既苍白无力,也无法打动人心。
尽管视频的创作者回应,自己的视频都已标明改编,摆拍的目的是为了传播正能量。但仔细想想,这番说辞和观众的感受并不搭边。原当是见义勇为,结果是刻意摆拍,这股被欺骗、愚弄的感觉,用改编一说,实难打消。更何况,如此危险的镜头,竟然让孩子去拍摄、表演,万一真出了事故,那到底是弘善扬德,还是害人不浅?
只要真心实意地施善行善,再小的善意,都值得尊敬。相反,像视频作者这般为善而“善”,连真实性都成了问题,遑论让正能量成风化人?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真正的行善之道,要问心无愧,要身体力行。做到了这两点,才是对正能量的传播,对主旋律的弘扬。
广州日报:信息“轰炸”别成“双11”标配
杨博
也许这世上最了解你的,不是你的亲朋好友,而是你电脑中的弹窗广告和手机中的促销短信。当网友发出如此感叹的时候,第11个“双11”已经如期而至。与2019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仅用时1分36秒便突破100亿元成交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各种弹窗广告、促销短信花样翻新,充斥在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屏幕。面对这类“精准骚扰”的短信、弹框,不少人并不觉得获得了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反倒心里不畅快。有媒体更把这些促销短信、弹窗广告,称之为“双11”营销3.0时代藏着的“坑”。
对这些商业性信息泛滥的“暗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指出,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广告法》则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工信部所发布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也提出,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然而,促销短信、弹框广告的发布者往往并不以消费者同意接受为前提,便悄然发起信息“轰炸”。有的消费者发回退订信息,甚至反被当作活跃用户,继而升级了推送频率。
实际上,低廉的系统发送成本和过低的违法成本,造成促销短信、弹框广告屡禁不止。漠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和真实需求,“精准骚扰”的各种广告不但没有精准触达用户,反而让商业信息更加碎片化。在移动互联时代,精准流量作为宝贵的资源,显然需要法治的护佑,才能顺利转化为增值流量。对监管者来说,要对代理服务商大批量密集群发模式设立约束的“红线”,并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对违规端口和商户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对消费者来说,除了借助第三方软件来拦截之外,也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端口向12321举报中心履行举报的责任。而对电商来说,应当更重视通过提升服务来整合流量资源。因为,既然“把人作为流量的入口”,就要把人的需求真正当回事,切莫让信息“轰炸”成了“双11”标配。
中青报:治愈地域歧视的“牛皮癣”就要死磕
任冠青
“不合适,原因,河南人。”
今年,23岁的河南姑娘闫文投出简历,应聘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的职位,却在次日收到这样的应聘回复。闫文认为自己的平等就业权利受到侵害,决定起诉招聘单位,要求该公司登报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6万元。杭州互联网法院已受理此案,并定于11月26日开庭。
说实话,这些年已经不知看了多少有关地域歧视的新闻了。在道德正当性的问题上,相信没有多少人认为地域歧视站得住脚。可是,不管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的跨度上看,“地图炮”都像是牛皮癣,久治不愈。
这里的人就是抠,那里的人骗子多……“地图炮”这一过于简单的划分,其实是思维和行动懒惰的表现。这样的懒惰,给被歧视者带来不少伤害和困扰:小到被扣上能喝酒的帽子,大到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甚至受到人格和名誉的侮辱,不一而足。
近年来的无数案例证明,只有像闫文这种一次次的“死磕”和较真,才能灭掉地域歧视的嚣张气焰。
诚然,对于地域歧视的问题,难以一招根治。正如有人所说的,在讥诮和歧视之间,往往是模糊的界限。不过,也许对于哪些可以说我们或有疑问,对于哪些绝对不能说、绝对不能做,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底线。对此,既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保护机制,也要有人去使用法律这根利剑,为声明自己的权利“较较真”。
2005年,深圳市龙岗分局派出所所在辖区内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等条幅,被河南籍公民任城宇和李东照状告,最后赔礼道歉,成为“地域歧视第一案”。2016年,主持人胡伟在微博上屡次对河南人进行语言攻击,郑州市民井长水起诉胡伟,又为以“公益诉讼”反击地域歧视提供了样本和示范。
可以说,这些人的努力绝不是做着西西弗斯式的无用功,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死磕重申着反对地域歧视,也一笔笔加重着当代社会的文明刻度。而除了诉诸法律,大众媒体和社会教育也不可缺席。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地域歧视开始“转入地下”,进入暧昧不清的“你懂的”范畴。它潜伏在我们的日常玩笑之中,也渗透在大众传媒的刻板印象塑造之中。
很多时候,大众媒体的娱乐性消解了这一议题的严肃性。比如,文艺作品里加上一些“地图炮”的笑料,被认为无伤大雅;一些媒体有意无意地将犯罪嫌疑人的籍贯拎出,吸引读者注意力。这些操作,无疑正加深着地域偏见的沟壑。
而要想解决地域歧视的痼疾,就需要在公共讨论和表达之中保持审慎,有所忌惮。对于媒体来说,更需要营造平等尊重各个社会群体的舆论环境,避免过度简化和针对某一特定地域群体。
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之中,也应适当嵌入反“地图炮”的课程。青少年往往是形成道德意识的关键时期,为了避免让未来的希望成为“地域歧视狂魔”,父母和学校应当在教育的过程中传达正面的价值观。比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论的尺度,在思想教育课程中加入地域歧视的案例分析,等等。
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在亲属、地缘关系之中,人们总会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他者的偏见通常也会被逐渐放大。只有通过法律、教育和媒体的一次次死磕,才能逐渐敲碎充满偏见的壁垒,治好地域歧视这一“牛皮癣”。
北青报:“手艺直播”火爆 呼唤职业培训升级
郭海英
今年“双11”期间,口碑饿了么开设本地生活行业首个“手艺直播”频道,口碑饿了么、淘宝、支付宝通过该频道联手推出100多场手艺人直播。涵盖本地生活吃喝玩乐各个行业的数百万商户(手艺人),从街头传统糕点的制作师傅,到守护蛋雕、泥人等“非遗”传统的工匠,到路边理发店里的发型师,都可以将自己的手艺在平台直播,走上舞台中心。
口碑饿了么近日发布的《2019本地生活服务行业中小商户发展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平台用户在检索本地生活服务消费时,更多地用“找手艺人”取代“找店”,并以提前预约的方式进行消费,其中美发师、美甲师和宠物美容师成为月均环比增幅前三位职业,增幅均超过100%。“手艺直播”契合了消费者本地生活服务需求从“找店”向“找人”转变的趋势,表明在数字化升级的持续推动下,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变革已在加速进行,传统的流量模式会逐渐淡出,手艺人将真正靠手艺而不是靠流量,实现自身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手艺人在平台上直播自己的拿手绝活,既赚人气更赚钞票,手艺的价值被不断放大,手艺人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目前,北京、上海等地消费者已可在平台直接查询到海量手艺人的个人作品集和历史用户评价,在近300个城市,宠物按摩、推拿等各类手艺人预订服务功能也陆续上线。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本地生活服务需求从“找店”向“找人”转变,消费者对各种传统手艺和新型手艺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手艺服务”的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也越来越大,一些服务将出现供不应求之势;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手艺、高精尖手艺领域本就存在的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矛盾,可能因“手艺服务”供不应求而变得更加突出。
本地生活服务“找人”需求不断升级,“手艺直播”应运而生,对传统手艺、新型手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传统手艺、新型手艺大多属于技术技能范畴,手艺传承和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师傅带徒弟”是最传统、最有效的方式。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12)》提出,在全国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三年培训100万新型学徒,职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给予企业每人每年4000元以上的职业培训补贴。国家发展“学徒制”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体现了对传统手艺、新型手艺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案》提出的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主要是由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合作,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学徒工学交替模式共同培养,适合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而不少传统手艺人和新型手艺人是个体劳动者,不在企业就职,难以直接适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鉴于此,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升级,以扩大培养培训范围,比如教育培训机构聘请资深手艺人、高精尖手艺人驻校开班,既收企业职工为徒,也收有志于学手艺的社会人员为徒,为传统手艺、新型手艺培养更多高质量传承人。
“手艺+互联网”模式创新拓宽了商家与手艺人的业务边界,“手艺直播”火爆呼唤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扩围升级,所有这些积极变化,都让传统手艺和新型手艺具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中青报:为何“一张废纸”的奖状 家长也要炫耀
熊丙奇
在高度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种甚至更多艺术门类,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一些家长则有难言之隐,有的甚至大呼上当。
大奖赛泛滥,是因为家长-培训-比赛已形成“竞赛产业链”。虽然,近年来随着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不得与竞赛、培训成绩挂钩,“竞赛产业链”已经切断了“学校招生”这一环,但由于家长育儿存在严重攀比心态,各种名目繁多的大奖赛并不愁市场。
很多培训机构的招生“卖点”,就是参加培训后可以获得某大奖赛的奖牌,而这类大奖赛往往就是机构自己组织,以竞赛获奖“抚慰”家长焦虑的心,也继续用竞赛获奖来招揽生源。治理泛滥的“大奖赛”,需要加强监管、规范竞赛,更重要的是,家长必须理性对待子女成长。
为规范竞赛,教育部门实施了白名单制度。媒体曝光的“大奖赛”并没有进入规范竞赛的白名单,也就是说,这些竞赛并没有什么权威性。参加竞赛的家长,有相当多也清楚地知道,这些大奖赛就是机构自己组织的,“山寨”意味很浓。可是,他们依然争相送子女参加,并在孩子获奖后,竞相展示参赛的“丰硕战果”。所谓的“难言之隐”就在于此。这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还给孩子不诚信、沽名钓誉的反面示范。
怎么理解这样的心态?不妨看一下朋友圈的网络投票拉票。近年来,在学生竞赛活动中,采取网络投票的不少,而网络投票很多就是朋友间拉票,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但家长却乐此不疲,每天定时发红包请群友投票,再在朋友圈晒投票结果。有如此心态的家长,花几千元买一张虚假的获奖证书,也就毫不奇怪。
可以说,机构充分地分析了家长的心理。只要家长这种焦虑、攀比的心态存在,不管媒体怎么曝光,还会有家长前赴后继。
当然,也不排除有家长确实想通过竞赛检验子女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也是民间组织相关竞赛的价值所在,但竞赛必须规范、公正、严肃,真正发挥激励孩子兴趣的作用。与此同时,家长培养、发展孩子的兴趣,应该回归兴趣本身,不能将兴趣功利化,把获奖作为发展兴趣的追求。我国决定从2020年起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特长生招生,明确招生不得与竞赛、证书挂钩,就是希望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真实兴趣的培养,不是“特长招生兴趣”,也非“竞赛兴趣”。
中青报:为何“一张废纸”的奖状 家长也要炫耀
熊丙奇
在高度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种甚至更多艺术门类,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一些家长则有难言之隐,有的甚至大呼上当。
大奖赛泛滥,是因为家长-培训-比赛已形成“竞赛产业链”。虽然,近年来随着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不得与竞赛、培训成绩挂钩,“竞赛产业链”已经切断了“学校招生”这一环,但由于家长育儿存在严重攀比心态,各种名目繁多的大奖赛并不愁市场。
很多培训机构的招生“卖点”,就是参加培训后可以获得某大奖赛的奖牌,而这类大奖赛往往就是机构自己组织,以竞赛获奖“抚慰”家长焦虑的心,也继续用竞赛获奖来招揽生源。治理泛滥的“大奖赛”,需要加强监管、规范竞赛,更重要的是,家长必须理性对待子女成长。
为规范竞赛,教育部门实施了白名单制度。媒体曝光的“大奖赛”并没有进入规范竞赛的白名单,也就是说,这些竞赛并没有什么权威性。参加竞赛的家长,有相当多也清楚地知道,这些大奖赛就是机构自己组织的,“山寨”意味很浓。可是,他们依然争相送子女参加,并在孩子获奖后,竞相展示参赛的“丰硕战果”。所谓的“难言之隐”就在于此。这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还给孩子不诚信、沽名钓誉的反面示范。
怎么理解这样的心态?不妨看一下朋友圈的网络投票拉票。近年来,在学生竞赛活动中,采取网络投票的不少,而网络投票很多就是朋友间拉票,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但家长却乐此不疲,每天定时发红包请群友投票,再在朋友圈晒投票结果。有如此心态的家长,花几千元买一张虚假的获奖证书,也就毫不奇怪。
可以说,机构充分地分析了家长的心理。只要家长这种焦虑、攀比的心态存在,不管媒体怎么曝光,还会有家长前赴后继。
当然,也不排除有家长确实想通过竞赛检验子女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也是民间组织相关竞赛的价值所在,但竞赛必须规范、公正、严肃,真正发挥激励孩子兴趣的作用。与此同时,家长培养、发展孩子的兴趣,应该回归兴趣本身,不能将兴趣功利化,把获奖作为发展兴趣的追求。我国决定从2020年起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特长生招生,明确招生不得与竞赛、证书挂钩,就是希望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真实兴趣的培养,不是“特长招生兴趣”,也非“竞赛兴趣”。
广州日报:让镌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来
练洪洋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文明很脆弱,又很有韧性,哪怕长期隐没在历史尘烟中,只要一个偶然的机会,它就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甲骨文就是如此。120年前,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次确认中药“龙骨”上的“划痕”是上古文字,一锤定音惊天下。从“甲骨四堂”到“甲骨五老”,一代代学者薪火相传,挖掘与研究已持续两甲子,取得丰硕成果。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也是解开中华文明拼图的一串钥匙,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兼备。同时,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也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2018年10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回首来时路,甲骨文的发现、研究之路充满坎坷,令人感慨。120年前,甲骨文发现之初,国家仍处于积贫积弱的历史隧道中。当时出土的不少甲骨被外国人巧取豪夺,蒙尘异国他乡,给我们留下伤痛和遗憾。盛世修志,正当其时。今日之中国,发展迅猛,国力强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甲骨文研究也迎来了新机遇。继往开来,将甲骨文研究好,需要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学者投入研究,争取有所突破。与此同时,甲骨文研究要走出“象牙之塔”,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来,体现出了甲骨文独特的时代价值。活化之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让甲骨文冒热气。毕竟甲骨文是古老文字,历经三千多年岁月,多半变得不可识。在已发现的5000多个甲骨文字中,明确被破译的只有1500字左右,余下3000多字,考释难度极大。要让甲骨文为公众知晓,要不断提高它的出镜率和热辣度,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一样,做好普及工作。
其二,使甲骨文接地气。在应用中认知、在认知中应用,应用是活化文明的最好途径,甲骨文也不例外。甲骨文距离今天生活太久远,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应用有一定的难度,但不妨碍它在一些特殊场景中应用。譬如,之前有人用甲骨文制作微信“表情包”,因其形象、有趣而颇受用户青睐,极富创意。
其三,为甲骨文攒人气。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16年发出“辨识一字10万元”的“悬赏令”,迄今已有一人获奖;不久前,第二次活动开锣,依然“一字10万元”。可以说,普通公众赢取巨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志在参与,此举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甲骨文的认知,由此聚集起的人气对甲骨文研究也大有裨益。
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既要有学者去研究,也要有文化人去推广,让它活在当下。
钱江晚报:超级中学争抢清北生,为何让人不安
魏英杰
人们有理由担心,其后果将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两极分化的现状。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发布2020届毕业生拟聘名单。20个录取者中,有19人毕业自北大、清华,另外1人来自北师大,全部都是硕士以上学历。
北大、清华等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生流向超级中学、重点中学,已不是个别现象。稍早前,深圳中学公布2019年拟聘用的28名应届毕业生名单中,有10人来自北大,5人来自清华,28人中有24人为硕士,4人为博士。同样是一份华丽的名单。
看到名单后,有人说自己留下了“卑微的眼泪”,有人称这份名单“优秀得让我瑟瑟发抖”,还有人表示就该“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可见人们对这件事意见不一,心情复杂。
确实,这事情不能简单说好或者不好。从择业角度来讲,无论是211、985毕业生,还是“双非”院校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就业单位,无可厚非。
是去考公务员,还是进入央企国企,或者创业单干,都是个人自由选择。且不论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学历是否与目前从事的专业相称,能够选择去教育一线教书,本身不该是什么坏事。
从这些重点中学、超级中学的角度来看,争抢优质师资也符合其办学逻辑。
就如今的现实而言,率已经是判断一所学校好坏最重要的标准,而一所学校每年有多少学生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又是判断一所学校率含金量的最重要指标。
中学追求率,一方面是从生源上“掐尖”,另一方面就是从师资力量上下工夫,其竞争演变结果,出现争抢清北毕业生资源也就不足为奇。在他们看来,也许名牌大学毕业生就意味着优质师资力量。
但是,这样的“强强联手”,何以会让人感到“瑟瑟发抖”?
原因就在于,这些学校本身就已经足够强大,既拥有雄厚财力,又在招生中占尽优势,师资力量本来也已经非常强大,这样一直强势发展下去,人们有理由担心,其后果将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两极分化的现状。
在此强调,我没有批评这些北大、清华毕业生的意思,甚至对深圳这些学校的做法也没有强烈反感,他们都是基于当下现实而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但从社会整体利益来讲,特别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对这种资源配置与教育竞争方式,不能不深感担忧。
如今,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否则就不需要制定专门针对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招生政策),而在城市里,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前几所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也在拉大。如何遏制教育分化趋势,提高教育公平程度,是摆在当前的极其严峻的问题。
南方日报:让学生戴头环监测走神,极其荒谬!
王梓佩
日前有媒体报道,浙江金华一所小学的学生被要求统一佩戴“赋思头环”。据说这款头环可以将学生的脑电波实时反馈给授课老师,帮老师判断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而且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无明显副作用”“成绩确实提高了”。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已经紧急叫停。
消息一出,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巨大压力,让孩子变成学习工具。那么,为什么各种用来“帮助”学生好好学习的测脑电波头环、定位手环、装有无死角摄像头的教室,总是大行其道?原因是暗中支持的大有人在。在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眼中,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好成绩,学生的感受并不重要。“量子波动速读”这种显而易见的伪科学,尚能让众多家长折腰,何况有名校加持、貌似真能督促学生认真听讲的头环?
且不论这样的头环究竟能否经得起科学的审视,但从“监控式学习”这一状态来看,真的没有副作用吗?学校与家长联手监视每个学生有没有“开小差”,等同于把每个学生捆绑在同一条流水线上,不允许瑕疵的出现。这样“赤裸裸”长大的孩子,或者是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或者被彻底消磨掉了个性,对于学什么都无所谓。前者可怕,后者可悲。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发现自己的专长,然后试着将其发展成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是为了让人成为人,成为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各具特色的个体。用科技手段促使每一个学生对所有课程都感兴趣、全神贯注,不仅不现实,更会扼杀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天赋。
当地教育部门称,头环只是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专注度,也并不是每天都戴。殊不知这样的任务,应该落在教学上,而非机器上。如果老师能够认真备课、讲求教学技巧、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学生自然会被课程吸引。舍教学之本,逐机器之末,谬矣。
教育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当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看作是大脑机械化获取知识的能力,或者是对实用性原理的系统化阐述,那么教育就不会有任何进步。”学校教学的目标不应是成绩,或是知识本身,而应该教会每一个孩子,把知识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广州日报:让镌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来
练洪洋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文明很脆弱,又很有韧性,哪怕长期隐没在历史尘烟中,只要一个偶然的机会,它就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甲骨文就是如此。120年前,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次确认中药“龙骨”上的“划痕”是上古文字,一锤定音惊天下。从“甲骨四堂”到“甲骨五老”,一代代学者薪火相传,挖掘与研究已持续两甲子,取得丰硕成果。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也是解开中华文明拼图的一串钥匙,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兼备。同时,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也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2018年10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回首来时路,甲骨文的发现、研究之路充满坎坷,令人感慨。120年前,甲骨文发现之初,国家仍处于积贫积弱的历史隧道中。当时出土的不少甲骨被外国人巧取豪夺,蒙尘异国他乡,给我们留下伤痛和遗憾。盛世修志,正当其时。今日之中国,发展迅猛,国力强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甲骨文研究也迎来了新机遇。继往开来,将甲骨文研究好,需要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学者投入研究,争取有所突破。与此同时,甲骨文研究要走出“象牙之塔”,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来,体现出了甲骨文独特的时代价值。活化之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让甲骨文冒热气。毕竟甲骨文是古老文字,历经三千多年岁月,多半变得不可识。在已发现的5000多个甲骨文字中,明确被破译的只有1500字左右,余下3000多字,考释难度极大。要让甲骨文为公众知晓,要不断提高它的出镜率和热辣度,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一样,做好普及工作。
其二,使甲骨文接地气。在应用中认知、在认知中应用,应用是活化文明的最好途径,甲骨文也不例外。甲骨文距离今天生活太久远,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应用有一定的难度,但不妨碍它在一些特殊场景中应用。譬如,之前有人用甲骨文制作微信“表情包”,因其形象、有趣而颇受用户青睐,极富创意。
其三,为甲骨文攒人气。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16年发出“辨识一字10万元”的“悬赏令”,迄今已有一人获奖;不久前,第二次活动开锣,依然“一字10万元”。可以说,普通公众赢取巨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志在参与,此举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甲骨文的认知,由此聚集起的人气对甲骨文研究也大有裨益。
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既要有学者去研究,也要有文化人去推广,让它活在当下。
钱江晚报:超级中学争抢清北生,为何让人不安
魏英杰
人们有理由担心,其后果将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两极分化的现状。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发布2020届毕业生拟聘名单。20个录取者中,有19人毕业自北大、清华,另外1人来自北师大,全部都是硕士以上学历。
北大、清华等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生流向超级中学、重点中学,已不是个别现象。稍早前,深圳中学公布2019年拟聘用的28名应届毕业生名单中,有10人来自北大,5人来自清华,28人中有24人为硕士,4人为博士。同样是一份华丽的名单。
看到名单后,有人说自己留下了“卑微的眼泪”,有人称这份名单“优秀得让我瑟瑟发抖”,还有人表示就该“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可见人们对这件事意见不一,心情复杂。
确实,这事情不能简单说好或者不好。从择业角度来讲,无论是211、985毕业生,还是“双非”院校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就业单位,无可厚非。
是去考公务员,还是进入央企国企,或者创业单干,都是个人自由选择。且不论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学历是否与目前从事的专业相称,能够选择去教育一线教书,本身不该是什么坏事。
从这些重点中学、超级中学的角度来看,争抢优质师资也符合其办学逻辑。
就如今的现实而言,率已经是判断一所学校好坏最重要的标准,而一所学校每年有多少学生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又是判断一所学校率含金量的最重要指标。
中学追求率,一方面是从生源上“掐尖”,另一方面就是从师资力量上下工夫,其竞争演变结果,出现争抢清北毕业生资源也就不足为奇。在他们看来,也许名牌大学毕业生就意味着优质师资力量。
但是,这样的“强强联手”,何以会让人感到“瑟瑟发抖”?
原因就在于,这些学校本身就已经足够强大,既拥有雄厚财力,又在招生中占尽优势,师资力量本来也已经非常强大,这样一直强势发展下去,人们有理由担心,其后果将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两极分化的现状。
在此强调,我没有批评这些北大、清华毕业生的意思,甚至对深圳这些学校的做法也没有强烈反感,他们都是基于当下现实而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但从社会整体利益来讲,特别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对这种资源配置与教育竞争方式,不能不深感担忧。
如今,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否则就不需要制定专门针对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招生政策),而在城市里,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前几所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也在拉大。如何遏制教育分化趋势,提高教育公平程度,是摆在当前的极其严峻的问题。
南方日报:让学生戴头环监测走神,极其荒谬!
王梓佩
日前有媒体报道,浙江金华一所小学的学生被要求统一佩戴“赋思头环”。据说这款头环可以将学生的脑电波实时反馈给授课老师,帮老师判断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而且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无明显副作用”“成绩确实提高了”。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已经紧急叫停。
消息一出,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巨大压力,让孩子变成学习工具。那么,为什么各种用来“帮助”学生好好学习的测脑电波头环、定位手环、装有无死角摄像头的教室,总是大行其道?原因是暗中支持的大有人在。在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眼中,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好成绩,学生的感受并不重要。“量子波动速读”这种显而易见的伪科学,尚能让众多家长折腰,何况有名校加持、貌似真能督促学生认真听讲的头环?
且不论这样的头环究竟能否经得起科学的审视,但从“监控式学习”这一状态来看,真的没有副作用吗?学校与家长联手监视每个学生有没有“开小差”,等同于把每个学生捆绑在同一条流水线上,不允许瑕疵的出现。这样“赤裸裸”长大的孩子,或者是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或者被彻底消磨掉了个性,对于学什么都无所谓。前者可怕,后者可悲。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发现自己的专长,然后试着将其发展成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是为了让人成为人,成为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各具特色的个体。用科技手段促使每一个学生对所有课程都感兴趣、全神贯注,不仅不现实,更会扼杀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天赋。
当地教育部门称,头环只是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专注度,也并不是每天都戴。殊不知这样的任务,应该落在教学上,而非机器上。如果老师能够认真备课、讲求教学技巧、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学生自然会被课程吸引。舍教学之本,逐机器之末,谬矣。
教育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当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看作是大脑机械化获取知识的能力,或者是对实用性原理的系统化阐述,那么教育就不会有任何进步。”学校教学的目标不应是成绩,或是知识本身,而应该教会每一个孩子,把知识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日前,一则“男子拉起男童拯救两个家庭”的暖新闻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一男子在车辆启动前,及时拉开躲在车后的男孩,避免了一场事故。许多网友转发、点赞,为男子的义举拍手叫好。然而经核实,该视频纯属摆拍,是河北一农民小伙的创意而已。
从网友对视频的点赞、叫好中,不难看出,善心可以感染,可以传递,可以在人人效仿和践行中凝聚强大力量。可问题是,善心不是简单的概念,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在真、善、美的体系中,我们才能对善的意义做出更好的概括。它是助人为乐的举动,是诚以待人的风范,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若弄虚作假也可称之为善,那这样的善行既苍白无力,也无法打动人心。
尽管视频的创作者回应,自己的视频都已标明改编,摆拍的目的是为了传播正能量。但仔细想想,这番说辞和观众的感受并不搭边。原当是见义勇为,结果是刻意摆拍,这股被欺骗、愚弄的感觉,用改编一说,实难打消。更何况,如此危险的镜头,竟然让孩子去拍摄、表演,万一真出了事故,那到底是弘善扬德,还是害人不浅?
只要真心实意地施善行善,再小的善意,都值得尊敬。相反,像视频作者这般为善而“善”,连真实性都成了问题,遑论让正能量成风化人?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真正的行善之道,要问心无愧,要身体力行。做到了这两点,才是对正能量的传播,对主旋律的弘扬。
广州日报:信息“轰炸”别成“双11”标配
杨博
也许这世上最了解你的,不是你的亲朋好友,而是你电脑中的弹窗广告和手机中的促销短信。当网友发出如此感叹的时候,第11个“双11”已经如期而至。与2019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仅用时1分36秒便突破100亿元成交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各种弹窗广告、促销短信花样翻新,充斥在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屏幕。面对这类“精准骚扰”的短信、弹框,不少人并不觉得获得了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反倒心里不畅快。有媒体更把这些促销短信、弹窗广告,称之为“双11”营销3.0时代藏着的“坑”。
对这些商业性信息泛滥的“暗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指出,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广告法》则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工信部所发布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也提出,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然而,促销短信、弹框广告的发布者往往并不以消费者同意接受为前提,便悄然发起信息“轰炸”。有的消费者发回退订信息,甚至反被当作活跃用户,继而升级了推送频率。
实际上,低廉的系统发送成本和过低的违法成本,造成促销短信、弹框广告屡禁不止。漠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和真实需求,“精准骚扰”的各种广告不但没有精准触达用户,反而让商业信息更加碎片化。在移动互联时代,精准流量作为宝贵的资源,显然需要法治的护佑,才能顺利转化为增值流量。对监管者来说,要对代理服务商大批量密集群发模式设立约束的“红线”,并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对违规端口和商户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对消费者来说,除了借助第三方软件来拦截之外,也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端口向12321举报中心履行举报的责任。而对电商来说,应当更重视通过提升服务来整合流量资源。因为,既然“把人作为流量的入口”,就要把人的需求真正当回事,切莫让信息“轰炸”成了“双11”标配。
中青报:治愈地域歧视的“牛皮癣”就要死磕
任冠青
“不合适,原因,河南人。”
今年,23岁的河南姑娘闫文投出简历,应聘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的职位,却在次日收到这样的应聘回复。闫文认为自己的平等就业权利受到侵害,决定起诉招聘单位,要求该公司登报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6万元。杭州互联网法院已受理此案,并定于11月26日开庭。
说实话,这些年已经不知看了多少有关地域歧视的新闻了。在道德正当性的问题上,相信没有多少人认为地域歧视站得住脚。可是,不管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的跨度上看,“地图炮”都像是牛皮癣,久治不愈。
这里的人就是抠,那里的人骗子多……“地图炮”这一过于简单的划分,其实是思维和行动懒惰的表现。这样的懒惰,给被歧视者带来不少伤害和困扰:小到被扣上能喝酒的帽子,大到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甚至受到人格和名誉的侮辱,不一而足。
近年来的无数案例证明,只有像闫文这种一次次的“死磕”和较真,才能灭掉地域歧视的嚣张气焰。
诚然,对于地域歧视的问题,难以一招根治。正如有人所说的,在讥诮和歧视之间,往往是模糊的界限。不过,也许对于哪些可以说我们或有疑问,对于哪些绝对不能说、绝对不能做,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底线。对此,既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保护机制,也要有人去使用法律这根利剑,为声明自己的权利“较较真”。
2005年,深圳市龙岗分局派出所所在辖区内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等条幅,被河南籍公民任城宇和李东照状告,最后赔礼道歉,成为“地域歧视第一案”。2016年,主持人胡伟在微博上屡次对河南人进行语言攻击,郑州市民井长水起诉胡伟,又为以“公益诉讼”反击地域歧视提供了样本和示范。
可以说,这些人的努力绝不是做着西西弗斯式的无用功,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死磕重申着反对地域歧视,也一笔笔加重着当代社会的文明刻度。而除了诉诸法律,大众媒体和社会教育也不可缺席。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地域歧视开始“转入地下”,进入暧昧不清的“你懂的”范畴。它潜伏在我们的日常玩笑之中,也渗透在大众传媒的刻板印象塑造之中。
很多时候,大众媒体的娱乐性消解了这一议题的严肃性。比如,文艺作品里加上一些“地图炮”的笑料,被认为无伤大雅;一些媒体有意无意地将犯罪嫌疑人的籍贯拎出,吸引读者注意力。这些操作,无疑正加深着地域偏见的沟壑。
而要想解决地域歧视的痼疾,就需要在公共讨论和表达之中保持审慎,有所忌惮。对于媒体来说,更需要营造平等尊重各个社会群体的舆论环境,避免过度简化和针对某一特定地域群体。
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之中,也应适当嵌入反“地图炮”的课程。青少年往往是形成道德意识的关键时期,为了避免让未来的希望成为“地域歧视狂魔”,父母和学校应当在教育的过程中传达正面的价值观。比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论的尺度,在思想教育课程中加入地域歧视的案例分析,等等。
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在亲属、地缘关系之中,人们总会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他者的偏见通常也会被逐渐放大。只有通过法律、教育和媒体的一次次死磕,才能逐渐敲碎充满偏见的壁垒,治好地域歧视这一“牛皮癣”。
北青报:“手艺直播”火爆 呼唤职业培训升级
郭海英
今年“双11”期间,口碑饿了么开设本地生活行业首个“手艺直播”频道,口碑饿了么、淘宝、支付宝通过该频道联手推出100多场手艺人直播。涵盖本地生活吃喝玩乐各个行业的数百万商户(手艺人),从街头传统糕点的制作师傅,到守护蛋雕、泥人等“非遗”传统的工匠,到路边理发店里的发型师,都可以将自己的手艺在平台直播,走上舞台中心。
口碑饿了么近日发布的《2019本地生活服务行业中小商户发展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平台用户在检索本地生活服务消费时,更多地用“找手艺人”取代“找店”,并以提前预约的方式进行消费,其中美发师、美甲师和宠物美容师成为月均环比增幅前三位职业,增幅均超过100%。“手艺直播”契合了消费者本地生活服务需求从“找店”向“找人”转变的趋势,表明在数字化升级的持续推动下,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变革已在加速进行,传统的流量模式会逐渐淡出,手艺人将真正靠手艺而不是靠流量,实现自身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手艺人在平台上直播自己的拿手绝活,既赚人气更赚钞票,手艺的价值被不断放大,手艺人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目前,北京、上海等地消费者已可在平台直接查询到海量手艺人的个人作品集和历史用户评价,在近300个城市,宠物按摩、推拿等各类手艺人预订服务功能也陆续上线。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本地生活服务需求从“找店”向“找人”转变,消费者对各种传统手艺和新型手艺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手艺服务”的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也越来越大,一些服务将出现供不应求之势;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手艺、高精尖手艺领域本就存在的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矛盾,可能因“手艺服务”供不应求而变得更加突出。
本地生活服务“找人”需求不断升级,“手艺直播”应运而生,对传统手艺、新型手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传统手艺、新型手艺大多属于技术技能范畴,手艺传承和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师傅带徒弟”是最传统、最有效的方式。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12)》提出,在全国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三年培训100万新型学徒,职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给予企业每人每年4000元以上的职业培训补贴。国家发展“学徒制”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体现了对传统手艺、新型手艺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案》提出的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主要是由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合作,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学徒工学交替模式共同培养,适合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而不少传统手艺人和新型手艺人是个体劳动者,不在企业就职,难以直接适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鉴于此,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升级,以扩大培养培训范围,比如教育培训机构聘请资深手艺人、高精尖手艺人驻校开班,既收企业职工为徒,也收有志于学手艺的社会人员为徒,为传统手艺、新型手艺培养更多高质量传承人。
“手艺+互联网”模式创新拓宽了商家与手艺人的业务边界,“手艺直播”火爆呼唤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扩围升级,所有这些积极变化,都让传统手艺和新型手艺具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想了解更多关于高职高考的资讯,联系在线客服,或者来星华教育了解一下。
相关文章
- 韩山师范学院-2023年春季高考招生简章-学校简介
-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转专业吗-大专入学时可以转专业吗-专业分析-医疗医药类专业好不好-北大青鸟计算机编程培训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能不能转专业-大专转专业一般在什么时候-专业分析-管理类专业好不好-北大青鸟计算机职业学校
-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好转专业吗-大专被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了,怎么办-专业分析-化学类专业好不好-北大青鸟计算机考试培训
-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转专业难吗-大专转专业是什么时间-专业分析-计算机类专业好不好-北大青鸟计算机设计培训
-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入学时可转专业吗-大专可以转专业吗-专业分析-医疗医药类专业好不好-北大青鸟计算机网络培训
-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可以转专业吗-大专入学时可以转专业吗-专业分析-新能源类专业好不好-北大青鸟计算机编程培训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能不能转专业-大专转专业一般在什么时候-专业分析-化学类专业好不好-北大青鸟计算机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