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3+证书高职高考信息网

广东省高职高考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高职高考常见问题

高职高考常见问题

广东高职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三)

admin_hua2021-11-03 10:04:31高职高考常见问题1244来源:高职高考信息网
今天广州星华教育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下广东高职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今天广州星华教育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下广东高职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正确答案:C

所在章: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

知识点: 第二章 文学鉴赏

答案解析:三、四句没有议论,也没有对菊花的“高洁”加以“突出渲染”。

2 、对贺知章《咏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作者把自然景物与人联系起来,使人想到景,从而使读者增添了对景物的眷恋之情。

B.诗人以“碧玉妆成”写柳身,以“绿丝绦”写柳枝,以春风剪裁写柳叶,全用比喻,用语新鲜、贴切、生动。

C.诗中先写柳身之向上,次写柳枝之垂下,后写枝叶在春风中摇曳,全诗给读者以玲珑秀美之感。

D.“碧玉”又可以理解为拟人,诗人把碧绿的柳树,拟人化为出身小户人家而又年轻貌美的“小家碧玉”,虽不及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名门闺秀”,却也有楚楚动人的绰约风姿。

正确答案:A

所在章: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

知识点: 第二章 文学鉴赏

答案解析:不是抒情诗,是咏物诗。

3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阳碾成尘。

A.前两句写花开。“影”指杏花在池中的倒影。杏花临水,岸上杏花和池中倒影都占尽春光。

B.后两句写落花。意思是杏花被春风吹落,如雪飘飞,坠入清池,也绝对胜过委身泥中而任人践踏。

C.前两句主要写景,用的是比喻,后两者主要是抒情,用的是拟人,后两句写落花如人一样失意,表现落花那种失意时,宁肯受贬斥也决不甘心受屈辱的品格。

D.这是一首咏物写志的诗。诗人借咏杏花,含蓄地表现自己志洁行芳,义不可辱的高贵品质。

正确答案:C

所在章: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

知识点: 第二章 文学鉴赏

答案解析:前两句拟人,后两句比喻,说反了。

4 、对下面一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以南,和朱雀桥相近。东晋时代,大贵族王导、谢安都住在这里。贵族子弟皆著乌衣,因称乌衣巷。

A.“花”“斜”都作动词,即“开花”“斜照”之意。一个“野”字给景物增添了荒凉的色彩。

B.昔日朱雀桥和乌衣巷的车水马龙与眼前夕阳残照下的野草闲花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内心深处的历史感与沧桑感则不言而喻。

C.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而是通过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去分辨就连熟悉旧巢的燕子也误入了寻常人家,可见乌衣巷已今非昔比了。

D.飞燕形象的设计,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像力。诗人抓住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性,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突出了今昔对比。

正确答案:C

所在章: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

知识点: 第二章 文学鉴赏

答案解析:不是“误入”,燕子仍是回的旧巢,但是今天的乌衣巷住的已经是“寻常人家”了。

5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A.首联先写听觉再写视觉。数里外不能听见山涧流水,映入眼帘的人家稀稀落落。诗人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萧索的山村远景。

B.颔联描摹山区凄冷阴森的情景。旷野荒凉,夕阳西下,行人孤单,再加上怪鸟啼鸣,声色骇人听闻,境界幽深险僻。

C.颈联写夜景。诗人惊惶不安地走过旷野,此时,初升的月亮在天空,却又燃起了边境有事的烽火,诗人急忙靠近山村。

D.尾联写接近山村的喜悦。诗人历经惶恐与艰辛,终于来到山村宅边,桑柘树与袅袅炊烟使人感到欣喜与亲切。

正确答案:C

所在章: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

知识点: 第二章 文学鉴赏

答案解析:“却又燃起了边境有事的烽火”不当,此处因“烽火不过秦”,战争根本影响不到。

6 、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江上 (王渔阳)

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

时见一舟行,蒙蒙水云外。

A.诗的前两句描绘长江秋雨之夕的景色,“秋雨”“楚江”是这幅画面的时空背景。

B.“萧条”“苍茫”点染出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观,将空间模糊化,给人以朦胧之感。

C.后两句是一艘航行船的特写,与朦胧的背景相映衬,形成对比鲜明的画面层次。

D.诗将眼前之景置于雨雾溟濛的空间,产生广阔无垠之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正确答案:C

所在章: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

知识点: 第二章 文学鉴赏

答案解析:既“朦胧”,就不会“对比鲜明”了。

7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当炉女

臧克家

去年,什么都是他一手担当,

喉咙里,痰呼呼的响,

应和着手里的风箱。

她坐在门槛上守着安详,

小儿在怀里,大儿在腿上,

她眼睛里笑出了感谢的灵光。

今年,是她亲手拉风箱,

白绒绳拖在散乱的发上。

大儿捧住水瓢蹀躞着分忙,

小儿在地上打转,哭着发了狂。

她眼盯住他,手脚不停放,

果敢咬住牙根:“什么都由我承当!”

1932年8月

A.诗的第一节前三句描写丈夫带病拉着风箱烧水;后三句中妻子的“安详”、“笑”表明全家暂时过着安定的生活。

B.诗的第二节开头两句表明丈夫已经病逝,妻子带孝拉着风箱烧水。结尾两句“她”的言行表明:“她”并没有被生活的艰难困苦所吓倒。

C.诗的前后两节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受难者的同情和对坚忍的生活态度的赞扬。

D.作者在诗中是通过直接抒情和说理,来表达全诗的主题。

正确答案:D

所在章: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

知识点: 第二章 文学鉴赏

答案解析:全诗叙述,没有“直接抒情和说理”。

8 、对下面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上海夜歌 (公刘)

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

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上来,

如同一幅垂帘;

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

到处珠光闪闪。

灯的峡谷,灯的洒流,灯的山,

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纵横的街道是诗行,

灯是标点。

1956.9.28上海

A.诗的第一节将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比喻为“巨剪”和“铰碎了白天”,构思新颖。

B.诗的第二节写上海夜色,“垂帘”“百宝箱”“珠光闪闪”,诗情浓郁。

C.诗的第三节写灯谷、灯河、灯山,这美好境界是人民写下的“壮丽诗篇”,“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想象独特。

D.全诗感情直露,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上海夜色的赞美之情。

正确答案:D

所在章: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

知识点: 第二章 文学鉴赏

答案解析:“感情直露”不当,只写景,没有直接抒情。

9、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下列问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黄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正确答案:D

所在章: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

知识点: 第二章 文学鉴赏

答案解析:最后一句没有点到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结论,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正确答案:C

所在章: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学鉴赏

知识点: 第二章 文学鉴赏

答案解析:没有表达出“自己”“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更多高职高考资讯请关注网站动态,或者来星华教育了解一下。